请教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。
好多年前,大量的国内锂电厂家,就已经有大容量的单体锂电池,比如现在量产的400AH的,价格上因为市场规模的原因,和18650没有优势,但是想必产量足够的话肯定优于后者。
但是,除了少量电动大客车,大部分厂家还是依然用18650组合的电池模块,从充放电管理模块到机械结构设计都非常麻烦,为什么不直接用大容量单体电池组合呢?现在的并联均流的电路技术已经很成熟,用少量大容量电池组成升压模块然后几个模块并联,从原料成本到可靠性,都比大量18650组合后的单一升压模块优秀,为什么没有厂家这样做?去年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,似乎就采用了这种思路。
但是他们的刀片电池,在技术上到底有什么特色,就和特斯拉的4680一样,始终语焉不详,只有商业上的宣传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可靠性第一呀。
单体电池,挂了就没了。
多个电池,挂一两个没啥事,保护电路可以屏蔽掉那一组或者一只。
这就是产品应用的问题了。
跟成本无关。
出行带一桶20升的纯净水,还是带40瓶0.5升的水好呢?电动车自然得首先考虑可靠性的问题。
其次才是能量。
大部分厂家还是依然用18650组合的电池模块?这个不是吧。
车厂通常不具备跨行设计和生产电池的能力,只能采购成品。
如果成品电池有隐患,那车厂就得批量召回,或者直接破产了。
所以,无论从任何角度讲,车厂为了赚钱,必须才用最可靠、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入门的技术来生产电动车。
18650技术成熟,充放电管理IC也非常多,整个电池的管理电路是完善的。
无需专门制作新的IC。
各种因素决定了中小型电动汽车厂家都才用它。
只有大型厂家才会投巨资研发新材料电池组。
大功率电感 |